「創新教育沙龍」第六節: Less is More — 快樂教養

June 3, 2016

「平衡爸爸」工作家庭兩兼顧

May 21, 2016

創新教育沙龍第五節 : 以「愛」為先的教育

April 22, 2016

教育以愛為先  正念滋養身心

April 18, 2016

創新教育沙龍第四節﹕未來學生的必修課

February 26, 2016

未來學生的必修課

February 22, 2016

「創新教育沙龍」第三節: Innovate my School

January 15, 2016

讓老師成為教育創新變革者

January 9, 2016

「創新教育沙龍」第二節:學習,跳出四面牆

January 7, 2016

教育 跳出四面牆

December 5, 2015

Please reload

Recent Posts

「平衡爸爸」工作家庭兩兼顧

May 21, 2016

教育以愛為先  正念滋養身心

April 18, 2016

「創新教育沙龍」第六節: Less is More — 快樂教養

June 3, 2016

1/4
Please reload

Featured Posts

教育 跳出四面牆

December 5, 2015

|

陳燕妮

過去一星期,其中一則最引人關注的新聞,莫過於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與太太宣佈女兒誕生的喜訊,並決定捐出99%的Facebook股權,為下一代改善生活。他們首要關注的重點,是激發人類潛能及促進平等,並將工作聚焦於推動個人化學習、疾病治療、連結人群以及創建強大社區幾方面。兩人表現出對未來社會所需的前膽性思維及勇於承擔的態度。要解決社會問題,需要長遠的投資與努力,也需要廣集各方人才的智慧、資源與力量,敢於迎接挑戰,並謙遜地嘗試、改進,才能共建未來理想的世界。

 

 

二人早於2009年成立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曾推動不少教育上的新嘗試,包括成立Startup:Education,希望以創業的精神與方式來支持教育創新;又積極與各界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著力於改善美國公立學校師資與教學、投資在適合21世紀教育的新型學校、將科技引進教室以帶動個人化學習等等。


個人化學習 必成未來教育重要趨勢

 

在祖克伯給女兒的信中,重點提到個人化學習將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傳統教學中,不論學生的興趣或需要,大家都是在班房中以同一步伐學習同樣的知識。未來,在科技及大數據的發展下,無論何時何地,學生也能透過互聯網學習,並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應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訂立目標,迅速掌握到在現今學校還未能提供的新知識。
 

美國史丹福大學d.school也洞悉到個人化學習的重要性,於2013年構思出「Stanford 2025」的項目,提出Open-loop University(開放大學)、Paced Education(自我調適的教育)、Axis Flip(翻轉學習)及Purpose Learning(目標導向學習)四項概念。

 

他們提出,大學本科教育可擺脫既有的四年制專科學習模式,以學生不同年齡及階段的學習需要為中心。學生在人生中的任何六年時間,不論是十八歲還是八十歲,也可回到學校,按需要選擇合適的課程。由於沒有年齡限制,所以也沒有年級(grade)的分別,取而代之的是三個學習階段,包括Calibrate(調整)、Elevate(提升)、Activate(激發)。學生成績不再以選修學科的分數來衡量。成績單上列出的,是學生於工作及學習中實際能發揮及應用到的知識、技能與專長。

 

 

 

隨處也是學習場所
 

計劃期望,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按著個人的目標,自行選取合適的課程,決定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與深度。年輕大學生可隨時走出校門到社會中實踐並檢視他們所學的知識,處於職涯中的人也可按事業發展所需隨時回到校園上課。校園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實習與工作的地方、社區、網絡等也是有效的學習空間。由於沒有既定的畢業時間,也就沒有了舊生成為校友(Alumni)的傳統。所有學生不論年紀也是學友(Populi),隨時連結分享,互相啟發,並能實踐終生學習。

承接設計學院對於未來教育的想像,史丹福大學亦宣佈,從2016年開始,將考慮逐步轉變取錄方式、校園運作、課程設計等,率先帶領教育上的革新。

 

教育   是每個人的事
 

關於對未來教育的創新想像,早於1995年,美國兩位傑出教育家丹尼士(Dennis Littky)及伊利特(Elliot Washor)創辦的Big Picture Learning,亦是提倡以個人化學習為重要理念,打破學校和職場的界限,讓學生在真實世界中學習。

 

丹尼士與伊利特二人均為資深的教育工作者,擁有超過三十年擔任校長及老師的經驗,屢獲國內外的創新教育獎項,成就被受肯定。他們相信‘Education is Everyone’s Business’,與教育工作者、慈善家、政府官員等緊密合作,將Big Picture Learning的創新模式,帶到去地區學校與公立學校之中。

 

 

 

學校的最大特色,是連結教師、家長、職場導師(mentor)、整個社區,讓每個人也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角色與責任,共同發展出既能回應現實需要,同時有助學生發展興趣與規劃生涯的教育模式。

 

學校以三大原則為基礎,包括學習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及需要出發、課程必須能回應學生於現實中生活與工作的需要、以學生的學習與工作的表現為量度他們成長與能力的依據,不單以成績作考量。

 

讓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  學以致用
 

於學校內,每十五個學生會組成一學習小組(Advisory),支持大家的學習。每個學習小組也有一位老師擔任他們的顧問(Advisor),與小組學生緊密連繫。顧問會時常與學生深入交流,發掘他們的興趣與專長,制定個人化的學習計劃。每個學生也可按不同領域的興趣,完成「實習學習」計畫。實習地方的種類廣泛,律師樓、大會堂、設計公師、甚至滑板專門店等。學生每星期最少花兩天時間到社區實習,由實習機構的代表擔任導師(Mentor),為學生提供指導,確保他們能學以致用。家長也需積極參與整個教育過程,協助訂定學生的學習計劃,並支持學校社群的建立與發展。
 

在這樣的設計下,學生能按個人興趣,主導並設計屬於自己的學習,又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大大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亦讓學習緊貼他們生涯發展的需要。

學校每季定時舉行展覽,讓學生向顧問、同學、家長、導師及社區人士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生的學習成效,是以學習筆紀、每週進度會議、展覽成果及每年的學習總結為依據,並按學生未來有機會發展的事業方向,為他們預測所需要取得的資歷、知識與技能,讓他們早一步作好準備,為學習作出更妥善的計劃。
 

 

美國全國只有66%高中學生能完成課程畢業,但Big Picture Learning結合個人化學習及職涯實習的教育方式,成效顯著。所有學生均能發掘到自己的熱情及專長,92%的學生能順利畢業,74%畢業生透過實習時建立的人際網絡,成功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Big Picture Learning於2000年至2010年獲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投資,將學校拓展至全國及海外。現在,全球已有超過130間Big Picture Learning學校,偏佈美國、加拿大、澳州、荷蘭及以色列。

 

在香港,不少熱心的教育工作者、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也在積極探索未來教育的可能,嘗試以創新的教育方式,讓學校、家庭、社區,同樣能成為有效的學習環境。本月於The Good Lab好單位舉辦的「教育創新沙龍」,將以「學習,跳出四面牆」為主題,為大家介紹本地的教育創新,歡迎參與。報名網站:www.ednovators.com。

 

Ednovators教育燃新創會成員及執行總監

陳燕妮

tracy@ednovators.com

Please reload

Follow Us

EdTech

Educ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Future of Education

New school model

Personalised Learning

education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equality

Please reload

Search By Tags

June 2016 (1)

May 2016 (1)

April 2016 (2)

February 2016 (2)

January 2016 (3)

December 2015 (1)

November 2015 (2)

October 2015 (1)

September 2015 (1)

August 2015 (1)